如何看懂一个infra项目?

Infra 不该只是“造轮子”,它真正要做的,是成为 Web3 应用的“公路网、水电厂、信号塔”,让开发更轻、运行更稳、协作更快。所以,项目想要活下来,必须把接口做顺、生态打通、价值做实。只有这样,Infra 才能从“隐形工具”变成“价值中枢”,真正撑起 Web3 的繁荣底座。

说完 DePIN,我们来看 Infra 项目。

Infra 是干什么的?

Infra(基础设施),就是 Web3 世界的底层“水、电、网”,是其他项目赖以生存的“公用工程”。比如钱包系统、链与链之间的通信桥梁、链上数据查询、去中心化的存储空间、链上身份证明、自动执行工具……Infra 是支撑一切应用运行的“看不见的手”。

但问题是,这个“手”,往往不稳、不准、不好用。为什么?

1、技术做了,场景没通:
很多 Infra 项目技术能力很强,论文一堆、架构复杂,但就是没人用,“搭好了舞台,演员却没上场”。
跨链桥是搭了,但资产方担心安全和兼容性,不愿接入新桥;账户抽象功能再好,钱包厂商如果收益不明确、成本太高,就不会优先适配;自动化服务上线了,但协议宁愿手动运营,也不敢把任务交给“不熟、不稳、不清晰责任归属”的第三方系统。技术本身没错,但没有融入生态、没有解决信任、没有带来明确的价值,结果就是没人用、没人接、没人信。2024 年,60% 的 Infra 项目用户日调用不足 100。

2、门槛太高,开发者劝退:

Infra 本该是“降本增效”的工具,但很多 Infra 用起来却是门槛 +负担。文档不清、接口难调、兼容性差,开发者看了一圈只想关闭网页。
尤其是一些新协议、新规范,一上来就想“另起炉灶”,结果没人愿意配套、生态跟不上,只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。2024 年,80% 的 Infra 项目 GitHub star 不足 500,开发者参与度低迷。

3、没有护城河,难以持续:

Infra 的商业模式一向困难,它不像 DEX 有交易费、不像 GameFi 有用户流,它更像“搬砖人”,做得再好,也容易被模仿、被替代。
许多项目前期靠代币激励,后期缺乏闭环变现。比如预言机项目,初期发币补贴喂价节点,后期缺调用就陷入死亡螺旋。
2024 年,近 50% 的 Infra 项目在没有新融资的情况下陷入停更或转型。

现在再看这个 Infra 项目,它解决了哪些问题?

你说你是 Web3 的“公共设施”,那你的服务是否真被调用了?有没有真实集成、真实使用、真实反馈?

你说你技术牛,那开发者用得顺不顺?是否真能降低开发门槛、提升效率?有没有接口开放、社区支持?

你说你能长期发展,那有没有护城河?是不是有自我造血能力?有没有服务付费模型或生态绑定?

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三点:

你的 Infra 真的被接入了吗?是否成为“其他应用离不开”的基础功能?

你的 Infra 是否“好用 + 可扩展”?能否降低开发成本、加快上线速度?

你的 Infra 能否自我增长?有没有机制支持持续运行和生态共赢?

Infra 不该只是“造轮子”,它真正要做的,是成为 Web3 应用的“公路网、水电厂、信号塔”,让开发更轻、运行更稳、协作更快。所以,项目想要活下来,必须把接口做顺、生态打通、价值做实。只有这样,Infra 才能从“隐形工具”变成“价值中枢”,真正撑起 Web3 的繁荣底座。

May 21, 2025